近日,问界华为受让 " 问界 " 商标一事一石激起千层浪,拿下引发外界对华为造车的商标新猜想。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信息显示
,到底目前,造不造车AITO 及其 LOGO 商标属于赛力斯(601127.SH)旗下的问界重庆潽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但问界商标则刚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收入囊中。拿下 " 华为不单独造车
,商标和车企一起造好车。到底" 对此,造不造车6 月 11 日
,问界华为相关人士回复时代周报记者,拿下自 2022 年 3 月交付以来
,商标AITO 问界仅用 15 个月实现第 10 万台量产车正式下线
,到底成为最快达成这一里程碑的造不造车新能源品牌
。 华为相关人士表示:" 未来我们将长期与车企深入合作,将华为领先的智能化 、电动化
、网联化等创新技术与车企的整车设计能力、产能资源结合 ,并通过华为严格的质量管控、产品定义、零售服务等持续给消费者带来最好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 关于造车,华为的态度变了吗? 智选车将统一命名为 " 问界 "
? 华为虽然不直接造车
,却是新能源车行业不折不扣的鲶鱼
。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信息显示 ,共计 21 个 " 问界 " 商标转让申请已被核准,转让人分别为北京永安世达科贸有限公司和北京科创辉达科贸有限公司
,受让人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转让申请的收文时间为今年 3 月 7 日和 8 日。 商标具体类别涉及第 12 、9 、7
、39
、37 、42、2
、35
、3、4 、16
、38、11
、1、5
、21、27、41 类
,其中 12 类和 9 类分别代表汽车和运载工具
、电子产品及科学仪器。 这一举动被视为华为造车态度转变的信号
,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不过华为很快否认称:" 华为不单独造车,而是和车企一起造好车 "
。 AITO 问界是华为与赛力斯 2021 年 12 月联合推出的汽车品牌,也是华为智选车模式的代表之作。目前,AITO 问界已推出问界 M5 、问界 M7 以及问界 M5 纯电版 3 款智能汽车。同时 ,时代周报了解到,问界 M9 将在今年四季度正式对外发布。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摄 " 行业竞争的上半场是电动化
,下半场是智能化。" 此前 ,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 、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对包括时代周报在内的媒体记者表示 ,体育比赛的上半场重要,下半场更是决胜的关键,而电动汽车行业上半场是硬件决定体验
,下半场则将是软件决定体验。 当前华为和车企的合作沿着 3 条路径展开
,除垂直的零部件供应
,还有 HuaweiInside(HI)模式
,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及华为智选模式 ,即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 、造型设计
、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 据介绍,Huawei Inside(HI)模式已在极狐阿尔法 S HI 版
、阿维塔 11 上搭载;华为智选模式,最为外界熟知的就是 AITO 问界品牌。 华为的汽车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容
,奇瑞、江淮、北汽等车企也加入进来。 据媒体报道 ,去年 9 月奇瑞公布和华为智选车合作开发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的计划,规划 5 款电动车,并计划在 2023 年推出其中两款,这两款车型的代号已经曝光
,一款为纯电轿车 EH3,一款为纯电 SUV EHY
。 同时,华为与江淮汽车合作的智选车 ,将定位超高端豪华纯电市场
,价位区间约在 80 万 -100 万元
。 至于华为与北汽的合作,则经历了一段波折 。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上,余承东称 :" 华为与北汽极狐不是不合作
,而是升级为智选模式,合作得更加深入,将和北汽打造一款高端轿车 。" 此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余承东曾提出,"HI 模式仅剩长安阿维塔,广汽放弃不做
,北汽(极狐)的产品定义和竞争力存在问题 " 。 如今,随着智选车模式成为华为与车企合作的重要选择之一
,有消息称,华为将拥有问界商标的主导权
,未来或将成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统一品牌命名
。不过 ,华为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目前并没有收到相关消息
。" 华为会亲自下场造车吗
? 5 月 27 日
,在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总装车间 ,AITO 问界第 10 万辆正式下线 。 余承东参与下线仪式,并就 " 华为是否造车 " 一事做出回应:" 大家说华为不造车 ,其实准确的解释是华为不单独造车
,我们做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不造车怎么行 ?不造车怎么活下来,必须造车
!但是华为不单独造车
,而是和车企一起造车。" 事实上,今年以来,关于智能汽车的路线之争,华为内部出现过分歧。 3 月 ,AITO 问界在多个平台发布宣传海报,原本的标语 "AITO 问界 " 变成 "HUAWEI 问界 "。这一举动震惊汽车圈
,并引发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猜想 。 彼时
,试图与华为联合造车的传统车企也表现出担忧。比如
,原计划与华为 " 共同定义
、联合造车 " 的广汽埃安从 HI 模式中抽离出来 。3 月 27 日,广汽集团公告宣布
,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的 "AH8 项目 " 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为自主开发 。华为则以供应商身份继续参与广汽埃安自主品牌车型研发。 这是华为不愿看到的结果
。近几年,包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内的华为公司高层反复强调,在目前的外部限制环境下
,最重要的任务是稳住现金流,更好地 " 活下来 "。而 " 造车 " 恰恰是典型的重资产投资 ,行业门槛高 ,投资回报周期长,短期内无益于华为的稳健发展。 华为 2022 年年报首次披露,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2022 年实现收入 21 亿元 ,而此前透露的信息显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成立以来,累计投入已达 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06 亿元)
,研发团队达到 7000 人的规模
,距离盈亏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任正非的一纸公告将 " 华为不造车 " 时限再延长 5 年 ,并对华为品牌在汽车业务中的应用提出要求
:在车辆宣传中不得出现 " 华为 /HUAWEI" 的字样;不能使用 " 华为问界 " 和 "HUAWEI AITO" 等相关词语进行宣传 。 2022 年年报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答记者问时,也颇有深意的表示 :" 有些部门
、有些个人和合作伙伴在宣传中滥用华为品牌
,这件事一直在查处过程中 。" 由此
,华为展开纠错,回归原定战略 。AITO 问界门店也迅速拆除与华为有关的宣传物料,销售人员不再被允许用 " 华为问界 "
、"HUAWEI AITO" 等说法来推销产品 。 如今,在受让 " 问界 " 商标后,华为再次陷入亲自下场造车的传闻,华为 " 不单独造车 " 的回应堪称迅速,可见华为的智能汽车战略并没有明显变化。 来源:时代周报 |